“四史”專題欄

  1. 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 發布時間:2021/12/09   瀏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處,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21年10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上再次強調👩🏻‍🦽,“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為實現世界永續和平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人類重大問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成為推動人類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這些重要論述,進一步揭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客觀性🛌🏽、歷史性、實踐性和主動性👫。

1.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建立在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基礎上的“歷史正確”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歐洲發生了引起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的工業革命。自此以後,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生產能力不斷增強🛑,隨著世界貿易和國際交往的不斷拓展,人類活動擴大為世界性的活動,世界市場逐步形成。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研究並敏銳洞察到歐洲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深刻變化🧑‍🚒,提出🪴:“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範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則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成為全世界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電子信息技術在產業🟡、社會和政府間廣泛運用,人類社會逐步進入工業化基礎上的信息化社會。信息化極大地提升了交流與溝通的效率,國際貿易不再局限於商品的流通,資本、人力👨🏻‍🎤👩🏽‍🍼、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以越來越大的規模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流動和配置。世界經濟分工由工業化早期基於要素稟賦進行資源配置的產業間分工,逐步轉變為以垂直專業化🫶🏽、片段化生產🧝🏽‍♂️、中間品貿易為主要特征的產品內分工,或稱價值鏈分工。隨著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人類社會聯系更加緊密,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的發展環環相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9️⃣🍃。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繼承與發展。二者都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認為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交流、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如果說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歷史成為世界歷史,那麽🧴,在工業化基礎上疊加的信息化革命,使人類社會成了“命運共同體”。

2.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探索與實踐,選擇了歷史正確的一邊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走過了一條悲壯坎坷之路。1840年以後,近代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被動卷入資產階級主導的現代化整體格局中。自此,無數誌士仁人為了挽救民族於危難👰🏻‍♂️,奮起抗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都以失敗告終👩🏻‍✈️。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製製度,但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經過二十八年的浴血奮戰,建立了新中國🫵🏿,從此,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開啟了新的征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謀劃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構建現代化格局時🙏,通過“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四面八方”政策,統籌現代化建設各方面資源,把外部資源作為一方面重要資源💅,進行了總體考慮。毛澤東同誌指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幹工業🧖🏻‍♂️、幹農業……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壞經驗——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從蘇聯獲得14億美元貸款🚴🏻‍♂️,用於引進156套成套設備,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初步基礎,為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同誌在總結我國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正確分析當時世界政治和經濟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的科學論斷,提出在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的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開放。”1980年8月我國批準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1988年4月又批準建立海南經濟特區,堅持實行“引進來”和“走出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倡導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以自身現代化建設最新實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主張以貿易平衡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主動擴大進口並連續舉辦進博會,讓更多國家分享到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我國不斷優化對外開放格局,擴大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構建沿邊地區開放新平臺,全面推進雙向開放,著力推動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我國積極推動國際經濟治理機製改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決維護多邊貿易體製、捍衛經濟全球化,推動世界朝著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已經贏得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3.促進不同文明互學互鑒🧜🏽‍♀️、和諧共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是應對共同挑戰的全新解決方案🫵🙅🏻,也是面向全球的新型文明觀。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反映了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追求,匯聚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向往的最大公約數。“世界各國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國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𓀝,應該是一家人。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之路👨🏿‍🌾。中華文明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睦鄰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崇尚和平🍣,愛好和平🦧,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註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堅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中國始終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幹涉別國內政,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不應是部分國家的獨角戲,而應是世界各國聯動的協奏曲🧎🏻‍♂️‍➡️。世界各國聯系緊密、利益交融,可以通過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不斷擴大共同利益匯集點。經濟全球化的利益不應由部分國家享有,而應由世界各國共享👴🏻。中國允許而且幫助別國搭乘自己發展的“順風車”🤷🏼,積極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增進人類福祉的正確方向前進。

堅持包容互鑒🍗,共商共建。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應珍惜,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有沖突💾、矛盾👩‍🦽‍➡️、疑惑👩‍❤️‍👨、拒絕👌,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中國主張通過坦誠深入的對話機製,增進戰略互信、減少相互猜疑,求同化異、和睦相處。好事大家商量著辦♿️,集思廣益🤦🏿‍♀️➿,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好方向和目標,放大正面聯動效應,防止和減少負面外溢效應。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為一己之私挑起爭端、激化矛盾🧑🏻‍🎤,反對以鄰為壑、損人利己。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李岫

(作者系中央戲劇學院思政部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